一條河,有大有小,有曲有直,有深有淺,有屬于它自己的喜怒哀樂。千百年來,看似亙古不變的河流,有它自己的方向和目標,而河水的流動總會激起新的浪花。有這樣一個地方,在河長制觀念日積月累的潤澤下,通過一個點一個點的打造,河邊開出了幸?;?。
一
八月正午,陽光刺眼。
車子在靖安的綠水青山間行駛,天很空,云很近,忽見馬路兩旁高高聳立的松樹,蒼勁有力心無旁騖般地在烈日下站立,似乎列隊歡迎著遠方的客人進入這個叫做“仁首”的鄉鎮。
仁義禮智信,以仁為首,這便是“仁首”。江南水鄉,水在魚米之鄉的江南并不是什么稀罕物。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多雨的夏季已經結束,北潦河和北河在仁首不急不緩地穿城而過。據說,早年在當地流傳這樣一首民歌:
波濤洶涌水渾渾,浸過石橋淹岸村。
長老呼天言救命,李玄舉劍斬蛟鯤。
眾人忙問名和姓,道士自稱劉一真。
回首洪消橋不見,河中留下一高墩。
與這首民歌相應的是一個傳說。相傳古時有一條孽龍在九嶺山里作祟,鬧得山洪暴發,河水猛漲,土崩石裂,拔樹毀房,導致緊靠河流的仁首,一夜之間成為了澤國。經過道士與洪水斗智斗勇,最終水患消除,人們重建家園,安居樂業。
傳說終究是傳說,但可以肯定的是,過去的仁首確實與水密不可分。這個地方因水得利,百姓與水為鄰,清澈的山區清泉從九嶺山脈汩汩流下,滋潤了沃野、平原,流出了幸福的樂章。這個地方也因水憂愁,汛期山區水來得快去得快,但終究對農田、村舍、百姓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傷害。
幾年前河流的模樣在當地人的口中呈現。那會兒,河還是那條河,但河又不是那條河。河流兩岸經常有隨意傾倒的生活垃圾,一場雨把河兩岸的垃圾又帶進了河里。污水通過管道直接排進河里,改變河水的顏色。河流的健康誰來管?部門間權責不清,老百姓習以為常。
河流的傷,何時治愈?
所幸,河流迎來了新的改變。2015年1月,靖安縣被列為全國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試點縣,全面建立了河長制。這是機遇更是挑戰,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白云深處,靖安人家”被口口相傳,一個生態的靖安、綠色的靖安、與水相親的靖安,走進了人們的視野。2018年靖安北河獲得了“長江經濟帶最美河流”稱號,成為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河流。2019年,北潦河被水利部遴選為首批示范河湖建設點,成為全國的十七分之一。
仁首是靖安的縮影,走進仁首,給予了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豹,處一隅而觀全局的機會,讓我們深入其中體驗河長制帶來的真真切切的成果。
二
把河道當街道管理,人人是河長。
“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中國人內心深處似乎都有著故鄉情結,而水是重要的載體,流經山地、平原,孕育出多姿多彩燦爛的文化,塑造了這方土地上人們的性格、品行和情感。仁首依托河長制,全力打造“田園牧歌、仁首老家”,現如今成為了一個山青水秀的美麗家園。
北河最美的一段在仁首。早就聽聞,在靖安縣仁首北河東岸,有一處連綿600多米的古樟群,樟樹茂密清幽,亭亭華蓋。樟樹不老,綠葉如新,第一站我們來到了仁首濱河公園,走入其中,青山常在、空氣常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山水畫卷在這里鋪展開來。遠處青山如黛,近處碧波蕩漾,抬頭望樹木蔥蘢,低頭看百鳥戲水,魚躍蝦跳,好一副農村新貌。
在鄉鎮看見如此大氣的一個公園著實是不敢想象?!叭〔桓艺f,我們仁首的濱河公園絕對是靖安縣鄉鎮公園里排第一也是唯一的一個公園?!睂@個曾經以荒草叢生示人的被遺忘的角落,現在的仁首鎮鎮長喻雪剛很自豪地介紹著新的改變。
濱河公園坐落于北河風光帶里,全長約4公里,是一個集水文化、水生態和運動休閑、娛樂觀賞為一體的自然生態憩息地。按照打造全域生態旅游的理念,濱河公園充分利用一河兩岸的生態優勢,結合地方特色,融入儒家文化。在濱河公園一路走,志于學亭、而立亭、不惑亭、知天命亭、耳順亭、不逾矩亭,內心的情緒隨著河兩岸的涼亭名稱一點點波動,讓每一個在濱河公園散步的人都有不一樣的感觸。
宣教如水,深入人心。為深入開展河長制,當地政府規范化建設了河湖監管站,每一條支流都制定了“一河一策”。像保護我們的眼睛一樣保護河流,除了隨處可見的宣傳公示牌,還有2015年開始每一年和河長制相關不同主題的宣傳活動走進校園,“靖安水更清”、“我家門前有條河”、“保護家鄉水,爸爸媽媽我有話對您說”、“呵護河湖,我該怎么做”……豐富多彩的活動,仁首中學也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其中。2016年初二(4)班張慧穎的宣傳畫、2017年三(1)班徐雅欣、徐慧玲的手抄報圖文并茂地描繪出家鄉河流的變化。
花開在仁首濱河公園兩旁,清澈的北河水緊挨著日夜不停歇地流淌,河中間撐著竹筏清理河流垃圾的保潔員笑著說:“現在工作輕松多了,因為在我們這里,人人是河長?!?/p>
三
把庫區當景區保護,處處是風景。
“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自2005年,提出兩山理念已過去了15年,作為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河長制的生動實踐在江西的這個小城里多點開花。
秉承著“以河為貴”的理念,2015年,靖安縣共設縣級河長、庫長5個,鄉級河長11個,村級河長77個,庫長179個,并有200多名專職巡查保潔員。今年,是靖安全面實行“山水林田湖”生態綜合管護的第一年,還有生態管護員128人。一個個數據,是河長制在靖安的具體實踐。仁首是靖安水庫、山塘最多的鄉鎮,有?。ㄒ唬┬退畮?座,?。ǘ┬退畮?0座,山塘50座,為實現“水中有魚、岸上有綠、綠中有景、人水相親”的目標,推動河長制工作從“有名”向“有實”轉變,仁首一直在努力著。
在河(庫)長認領制實施的第四年,仁首現已全部落實了“鄉、村”兩級“河長制”。實行的庫長認領與防汛緊密整合,認領庫長的主要職責包含多個方面,不僅是水庫防汛與安全日常管理,水庫日常維修養護,還有水庫大壩及庫區巡查保潔,水庫灌溉放水管理等等。同時,通過提升管理體制,鍛造“實干河(庫)長”。勤宣講、勤巡查、勤記錄、勤報告、勤保潔,仁首河(庫)長目標管理考核將河長制做細做實,對成績突出、效果明顯的鄉、鎮和認領人,還有獎勵措施。具體是“兩優先”:優先參加慶典、優先節日走訪;“五減免”:免費參觀旅游、免費文體觀影、免費公共交通、免費體檢醫保、免費高殘疾病意外保險;“一補貼”:志愿者補貼。通過一系列的獎勵措施,仁首用心用情保護著它的家鄉河,守衛著一河清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景色,把庫區當景區,你就會發現處處是風景。水庫像個嬌羞的姑娘,不愛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卻總是愛藏在人煙稀少的大山深處,但重要性卻不言而喻。這些大大小小的水庫、山塘,通過一根根像血管一樣的渠道,將水流送往一片片莊稼地、一塊塊果樹林,承擔著旱澇保收的重任,滲透著對樸實農民的款款深情。
花開在水庫邊。夏天的風吹過臉頰,在山里,竟覺有絲絲涼意。遠眺山巒起伏,水庫蓄著清澈的水,村莊的炊煙裊裊升起,一片安靜祥和之態。
四
這兒的花兒真鮮艷!
車子??吭诤舆叺拇舐飞?,見一處花團錦簇,我好奇張望。
“這是一處污水處理工程,這樣的點在我們靖安有76個呢!”見我感興趣,同行的縣水利局人員告訴我。
走近一看,紫的是西伯利亞鳶尾花、黃的是菖蒲,綠的是花葉蘆竹,還有千屈菜、美人蕉、蘆葦等好些品種夾雜其中,在陽光下,繽紛的色彩,為河邊風光增色不少。這些花可不是隨便栽種的,它們都是微生態濾床種植植物,可以對水體進行很好的凈化和修復。遠處看,植物種植配合景觀設計并與周邊的生態系統相協調,可不就是一處吸引眼球的“花花世界”!
靖安在全省率先啟動了鎮、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建設,采取了FMBR、微生物濾池、人工濕地、氧化塘處理模式,建成了鎮、村生活污水處理站,日處理污水能力最高可達5700余噸,集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0%以上。
“原先我們眼前這條河流的水是渾濁的,你看現在,河長制的成效,每個生活在河邊的人都親眼見證了?!甭飞嫌鲆娨恍腥?,得知我們在了解河長制,笑著說道。
河暢水清,污水處理是一方面,還有就是砂石資源的有序利用。水里黃金,有河流的地方,一般都蘊藏著豐富的砂石資源,仁首也不例外。2020年5月6日,靖安縣人民政府批復了《靖安縣河道采砂規劃(2020-2023年)》。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世界,保護家門口的河流早已成為了每個人的責任。所以砂石資源更加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嚴格按照規劃執行。
實施鎮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做到“污水不入河”是河長制生態+保護,構建護水新體系的重要舉措之一。除此之外,還有“黃土不見天”的生態質量提升工程,“垃圾不落地”的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工程,“責任不落空”的環保負面清單制度。四大舉措,并駕齊驅,在開展河湖面上監管的同時,從根本上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
花開在目之所及。淺秋,入夜漸微涼。青山環抱,綠水流翠之處,一棟棟農村民房搞起了民宿,燈光連成片。清晨,被嘰嘰喳喳的鳥叫聲喚醒,走出門,漫步在河流邊,看游客熙熙攘攘。河長制帶來的生態紅利也悄然地改變著當地村民們的生活環境和生存方式,他們幸福的笑容,在每一天。